古代文人中,爱美食懂美食的人很多,但把美食搜罗成书,传之于后世的,恐怕非清代的袁枚莫属了。袁枚是清代的诗人,与赵 翼、 蒋士铨合称“乾隆三大家”。他的《所见》“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;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”,儿童最为熟悉;他的《苔》更是在央视《经典咏流传》里,以“白日不到处,青春恰自来;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,更是感动国人。
袁枚才调无伦,却官场不顺,而立之年,便辞官归隐。他买下金陵城郊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园林,改名“随园”。 随园二字,充满了“随高置楼、随溪建亭、随涧搭桥、随流作舟”的意趣。在这种闲情逸致中,袁枚遍集天下美食名点,编纂成书《随园食单》。 书中记述菜肴、饭点和茶酒共326种,不仅是一部清代美食辞典,也为后世的厨艺发展,提供了教科书般的遵循。
《随园食单》的核心,概括起来就是治味和知单。袁枚认为,厨艺之要,应先知食材性能,然后讲究时令和食材搭配。大而至于山珍海味,小而至于一粥一饭,只有把握食材的地域特征,讲究火候把控和调味技巧,才能得悟南北口味之精髓。每遇美食,袁枚为求食谱,不惜屈躬三顾。他在蒋侍郎家吃了道色泽美观、味道不俗的豆腐,反复索要而得食谱,现在“蒋侍郎豆腐”还记录在《随园食单》中。
对于每一道记录的美食,袁枚都是亲自下厨制做,反复体验比较后才能入单。对于面食的制做,“宜毛撕,不宜刀切”,才能口感好;对于煮粥,不能“见水不见米”,也不能“见米不见水”。即便煮个茶鸡蛋,也要“加茶叶煮者,以两炷香为度”,两柱香大约是4小时,“蛋一百,用盐一两;五十,用盐五钱,加酱煨亦可”。后人依此法尝试,果然煮4个小时左右,能恰到好处地煮出入味的茶叶蛋。
说到食材和火候,就不由得要说说我的发小老魏。老魏是易佰福食品董事长,清代御厨魏颖轩的第四代传人,他家的赊店魏氏牛肉酱,在赊店古镇瓷器街和南阳复兴昌都开有商号,早在清末民初已具盛名。 老魏的易佰福牛肉酱,坚持手工晒酱发酵、牛肉手工烹煮、祖传调味配方,关键环节丝毫不敢省人工。想来他家也应该研究过《随园食单》,要不在食材选择和火候把控上,竟然这样如出一辙。
在牛肉酱食材选用上,老魏坚持使用南阳黄牛、西峡香菇、淅川辣椒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用南阳一方水土,盆地风物文化,深深植入酱品之中。他的易佰福黄牛肉酱、香菇牛肉酱、杏鲍菇牛肉酱、鲜椒牛肉酱、鸡肉酱,以及易佰福香菇酱、杏鲍菇酱、辣椒酱等,深受市场欢迎,远销海内外,已成为“河南老字号”的代表、中原酱品的标杆。
老魏钟爱袁枚的诗,更钟情袁枚的美食之道。在老魏眼里,袁枚论诗与论味、治味与治诗,在哲学与美学上是相通的。遍翻《随园食单》可以发现,饮食并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,它也是一门技术活,要吃得正确,吃得有品位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强调本味,追求味觉的至鲜至甘,突出自然适口,既是袁枚随心随性的真实写照,也同样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快意人生。